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Go] 利用goquery + otto來分析網頁

Please check full content on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2itmTNB
via IFTTT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Android] Retrofit + Protobuf + Wire

Please check full content on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2iHB3XW
via IFTTT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使用AWS lambda和Github來提供中華職棒賽程資料

不知不覺的突然就多出了兩天颱風假, 這颱風實在很威, 乒乒乓乓的, 不過, 也沒做什麼, 時間就快過完了, 現在才想到, 還是來寫點什麼, 嚴格說來這些東西並不完全是颱風假時弄的, 只是拖得有點久

起因是, 之前(很久…追朔到去年)想寫個App, 需要用到中華職棒賽程的資料, 拖了很久一直沒真的去做, 斷斷續續的, 最近才先把資料這部分補齊, 首先需求是:

  1. 當月之後的賽程資料, 但中華職棒並沒有API, 只有(很爛)的網頁, 因此資料勢必得從網頁去解析
  2. 由Client app直接去解析html, 會比較麻煩(如果網站更新了, 就要更新App), 不是那麼可行
  3. 不想花錢(或不想花太多錢)弄一個server, 更不用說還要考慮Scaling

而賽程表這樣的資料的特性則是:

  1. 球季是3~10月
  2. 資料內容除週一(休賽)外, 幾乎每天都會變, 但不會一兩個小時或幾分鐘就變一次
  3. 變動的內容可能是:
    1. 比賽結束, 比數有更新
    2. 延賽或停賽
  4. 一個月才幾十場比賽而已, 基本上不太需要有search或query的功能, 依據月份分類也就足夠了

因此我採用的做法是:

  1. 利用AWS lambda定時解析中華職棒網站的資料
  2. 資料以json格式存在github (使用Github api)
  3. Client透過CDN去要這些json的raw content

賽程解析

這部分我是用Go + Goquery來寫的, source code在這邊: cpblschedule, 這code沒啥整理過, 光解析這堆亂七八糟的html就夠頭痛囉, 就沒啥整理

我做成了一個package, 因此要使用可用下列指令先安裝:

go get -u http://ift.tt/2d4uMIC

裡面也很簡單就一個function而已, 因此要使用可以參考:

import "http://ift.tt/2d4uMIC"

func main() {
        matches, err := cpblschedule.ParseCPBLSchedule(year, month)
    ....
}

AWS Lambda

這邊就不介紹這東西是什麼了, 網路上文章一大堆, 基本上他是AWS一個severless的解決方案(這算廣告詞吧), 會使用這個的原因有二:

  1. 依我的用量應該是免費(事實證明, 其實還是要花點錢, 我忘了算網路傳輸的費用了, 不過這不多)
  2. 可以用Cloud watch排程觸發

不過有個小問題

**他不支援Go!!!!!**

而我上面那個解析的東東是go寫的, 那不就寫心酸的

所幸還有別的辦法,就是把程式編譯成執行檔, 然後用nodejs去包裝它, 不過這有點煩瑣, 所幸還有工具

apex, 這是讓你更簡單的去建立lambda function的工具, 而且他正好也可以幫你簡單做好上面所說的包裝

安裝及使用就看文件吧, 不特別說了, 但要如何用go寫一個lambda function handle呢?以下是範例:

import (
        "encoding/json"
        "http://ift.tt/2az06sB"
)
func main() {
        apex.HandleFunc(func(event json.RawMessage, ctx *apex.Context) (interface{}, error) {
                dosomething()
                return nil, nil
        })
}

Github as API source

資料既然變動不頻繁, 就用lambda定期產生然後把結果放到Github上就可了

Github API的Go的實做是Google放出來的go-github, 文件還蠻眼花撩亂的, 不過在這應用需要的API不多:

  1. client.Repositories.GetContents - 取得內容
  2. client.Repositories.CreateFile - 創立一個新檔
  3. client.Repositories.UpdateFile - 更新某個檔

之所以需要1的原因是要確認檔案是不是已經在repository裡面了, 如果沒有就用create, 如果有就拿SHA hash去更新內容

GetContents會把檔案內容一併給抓回來, 這可以用來在更新檔案前先比較, 如果不比較, 就算沒更動, API也會新增一個新的commit, 為了避免不要太誇張, 還是先比較一下好了

那之後client怎樣存取這些資料? 找到檔案, 選取raw就可以知道raw的url了, client每次就抓這個URL就好, 但為了避免過量地request湧到github, 因此透過一個CDN來存取可能會好一點

這時候就可以用RawGit, 這邊透過MaxCDN, 讓你可以去存取Github上的raw content, 而你的檔案的網址會是像這樣:

http://ift.tt/2d4vhm7

大致上就這樣



from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2dxgYCa
via IFTTT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Blog] 替Jekyll的markdown加上簡易流程圖功能

對一個developer的blog來說, 流程圖似乎是蠻需要的, 比較能夠清楚來解釋一些東西, 但每個東西都轉圖檔還蠻麻煩的, 下面介紹一個有用的Jekyll plugin, 可以做到像下面這樣的效果:

第一例

graph TD; A-->B; A-->C; B-->D; C-->D;

第二例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John participant Alice Alice->>John: Hello John, how are you? John-->>Alice: Great!

這是利用一個叫做Jekyll-mermaid 來達成的

而這plugin其實也沒做很多事, 它是包裝了mermaid這個工具, 而mermaid這工具他是利用了ds.js來讓你用很簡單的方式來繪製流程, 以上面兩個例子為例

第一例

graph TD;
    A-->B;
    A-->C;
    B-->D;
    C-->D;

第二例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John
    participant Alice
    Alice->>John: Hello John, how are you?
    John-->>Alice: Great!

所以你在markdown裡面只要加上

{ % mermaid % }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John
    participant Alice
    Alice->>John: Hello John, how are you?
    John-->>Alice: Great!
{ % endmermaid % }

他就會幫你render出相關的流程了

安裝方法

這邊以我自己blog的安裝方法來說明

  1. 把jekyll-mermaid.rb放到_plugins目錄去
  2. 在_config.yml加上 (這邊以6.0.0的mermaid為例):
mermaid:
  src: 'http://ift.tt/2c49O8u'

  1. 還要在head.html加上css (要配合版面顏色), 可以用這個 : http://ift.tt/2ce9Blg


from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2c49o2a
via IFTTT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筆記]製作自己的Icon font

承續上篇的用icon font來製作圖示, 之前所提到的都是利用現成的icon font, 但似乎大部分的icon font都沒有像material icon有支援ligatures, 沒支援的話, 在xcode裡面就無法像上一篇一樣, 直接在UI designer顯示對應的圖示, 另外如果需要使用自己的圖示呢?其實是有方法用SVG圖檔來製作自己的icon font的, 這篇就來介紹兩種用SVG圖檔製作一個有ligatures支援的字型檔

grunt-webfont

第一個方法就是利用grunt-webfont, Grunt是一個前端常用的建構工具, 而grunt-webfont是一個用來產生字型的task

安裝相關工具

由於需要使用Grunt, node.js是必須的, 另外由於需要使用到fontforge, 所以python也是必須的, 雖然說grunt-webfont也可以純nodejs的module來產生字型, 但那並無法支援ligatures, 所以fontforge是一定需要的

npm i grunt --global來安裝grunt

製作字型
  1. 建立一個空的目錄
  2. 在這個目錄執行npm init來產生package.json
  3. npm i grunt-webfont --save來安裝grunt-webfont並且把這個dependency 加到package.json
  4. 建立一個svg子目錄(目錄名稱隨你高興, 這邊以svg當例子), 把所有圖示的svg檔案全部放到這目錄去
  5. 建立Gruntfile.js , 這檔案就像是Makefile, 或像是build.gradle這樣的角色, 內容就像下面
module.exports = function(grunt) {

  grunt.initConfig({
    pkg: grunt.file.readJSON('package.json'),
    webfont: {
        icons: {
                src: 'svg/*.svg',
                dest: 'build/fonts',
                options: {
                        engine: 'fontforge',
                        htmlDemo: true,
                        fontHeight: 96,
                        normalize: false,
                        ascent: 84,
                        descent: 12,
                        font: 'octicon',
                        fontFamilyName: 'octicon',
                        types: 'ttf',
                        ligatures: true,
                        startCodepoint: 0xF101
                    }
                }
    },
    clean: [
        'build/fonts/*'
      ]
  });

  grunt.loadNpmTasks('grunt-contrib-clean');
  grunt.loadNpmTasks('grunt-webfont');
  grunt.registerTask('font', ['clean', 'webfont']);
  grunt.registerTask('default', [ 'font']);
};

這邊最主要也最重要的task就是webfont這個, 這裡面src是svg檔的目錄, dest是字型輸出的目錄, engine的部分指名fontforge, ligatures設定必須要是true(產生的字型的ligature的名字其實就是沿用svg的檔名)

建立好這個檔後執行grunt即可

icomoon

上面的方法還是有點麻煩, 蠻手動的, 還有一個更方便的工具就是icomoon, 這東西方便更多, 它是一個相當強大的工具

Icomoon

從畫面上看, 它其實很簡單操作, 選定你所需要的圖示後, 按右下角的Generate Font即可, 除了你可以自己import自己的svg檔案外, 它也提供很多付費跟免費的圖示供選用:

Icomoon

按下Generate Font後, 並不會馬上讓你下載字型回家, 它會先讓你檢視字型將會包含的圖示, 這邊有件事很重要, 左上角有個fi圖示(參照下圖), 按下去後, 下面的圖示下面會多一個fi的欄位, 這就是讓你設定這些圖示的ligature的, 如果需要一個有支援ligature的字型, 就需要去設定這邊

Icomoon

所有都沒問題後按下右下角的Download就沒問題了



from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2bBpZvO
via IFTTT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iOS開發筆記] 使用Icon font來節省圖示空間

寫App有一個讓人頭痛的是App大小的問題, 而這大小有部分是由App裡面所用的圖所貢獻, 為了減少這部份消耗掉的資源, 不管是用較大壓縮率的格式來壓縮圖檔, 還是其他, 大家都想盡辦法想解決這問題, 現在由於平面化的UI設計, 使得又有不錯的方法來解決這問題, 平面化UI設計的特色是大部分的圖檔都是單色而非五顏六色, 這使得用向量圖, 甚至用字型來解決這問題變得可行

免費的圖標字型(icon font)

把所有的向量圖示變成字型檔可以節省不少空間, 以流行的Font Awesome 來說, 它包含了634個圖標, 卻只佔了153KB, 這在以往可能是不到十個圖標的檔案就會達到的大小, 相較之下節省了不少空間, 像這樣開放的圖示字型, 可以找到不少:

  • Font Awesome : 蠻流行的一個開放icon組, 提供了ttf, woff等字型檔格式
  • Google material icons : Google開放源碼的免費icon組, 它不只提供Android, iOS可使用的圖檔外, 也提供了字型檔的部分, 而且它的字型檔支援了Ligatures (後面會再提到它好用的地方),這也使得它比Font Awesome來的好用
  • Weather Icons : 顧名思義, 這提供了222個可以用於表示天氣的icons, 不過對於風向的表示的部分, 它是用同一個圖示只是在web上利用css旋轉來顯示不同方向的風, 這一點應用到App上的話, 我是還沒找到比較適合表達的方式
  • Octicons : 由GitHub開源出來的圖標字型, 圖標不多, 但自己新增應該蠻方便的(自己增加svg檔用grunt去build)

除了這些之外, 應該還可以找到不少免費的圖標字型(icon font)可以用, IconFontKit這邊就列了不少(它也整合了)可用的圖標字型

使用這些, 除了可以節省app的大小, 也可以省下不少設計圖標的時間, 但也不是沒缺點, 因為是字型的關係, 它每一個icon都是對應到一個unicode字元, 這字元大多數跟icon的形狀沒關係, 也就不是那麼好對應, 通常都要查一下對照表找出字元碼

利用現成的framework整合

要在iOS上使用這些圖標字型(icon font)的方式好幾種,寫程式去load字型是一種, 當然就有不少大德, 寫好包裝可以讓你用cocoapods或是cathage直接引入, 這邊有幾個不錯的:

用這些現成的framework的好處是, 一來減去自己手動包裝字型進app的複雜度, 二來是, 這些已經幫你定義好一些對應圖標的常數, 讓你用比較方便的方式而不是記憶unicode字元來對應這些圖標

但它也是有缺點的, 大部分這些的作法都是runtime才去載入跟註冊字型, 因此你必須是在程式內設定你的UILabel, UIButton的字型, 無法事先就在Interface Builder做預覽, 所以個人比較喜歡的方式就是自己動手來

手動在xcode上使用自訂字型

自己手動加的好處就是, Interface Builder上就可以套用, 直接就可以看到結果, 但就是稍微繁瑣了一點

Interface Builder直接看結果

首先, 要把字型檔拖入你的Project裡面:

ttf files in project

接著打開Info.plist, 加上一個新的項目叫做“Fonts provided by application”

這個是一個陣列(Array), 它的內容就是你要加入的字型檔檔名, 把你要加的每一個都列進去

Info.plist

接著, 在Interface Builder裡你所要使用icon font的地方, 比如說UILabel設定你的字型, 原本的字型是設定為“System”, 把它改成“Custom”, 並選定你所需要的字型名稱, 例如FontAwesome, 要注意的是, 字型名稱不一定等同於你字型檔的名字:

Interface builder

Interface builder

接下來在Text的部分輸入這個圖示的代表的Unicode字元就好, 不是Unicode碼, 而是那個字元本身, 這挺不方便的, 可能用copy paste的才有辦法, 這是這個方法最大的缺點

這問題還是有方法克服, 這也就是前面為何提到會比較推薦使用Google material icons而不是Font Awesome , 這原因就是Ligatures

Ligatures

Ligatures是一個字型上蠻方便的特色的, 關於Ligatures可以先看一下這篇, 這是在Google material icons提到的一篇文章:

The Era of Symbol Fonts

剛剛提到的一個很大的缺點是, 你要知道圖示對應的Unicode碼才可以在你的UI上顯示你想要的圖示, 這相當不方便, 尤其那些Unicode碼可能根本完全不代表任何意義

比較人性點的作法是當你想要一個圖示代表藍芽, 用bluetooth就可以找到對應圖示, 而Ligatures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

我們先來看看, 如果使用沒有而Ligatures的FontAwesome, 你在Text打上“Contacts”會是怎樣一個情形?

Ligatures1

它會直接一字不漏的呈現“Contacts”,這還是因為FontAwesome有包含原本英數字字型在裡面, 有些其他的自行更慘, 根本就是一片白

讓我們再看看用Google material icons的字型,同樣的東西會有什麼結果

Ligatures2

因為這個字型有支援Ligatures, 所以在這邊contacts就會被直接代換成它對應的圖示了, 我們就不用寄那種完全看不懂的unicode碼了

但大部分的字型其實也都沒有, 所以自訂字型該怎做?那就留待之後研究了



from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2aVJ1ya
via IFTTT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iOS開發筆記] 模糊背景

去年為了參加WWDC, 開始練了Swift, 寫了兩個library, 不過好像一直都沒寫過完整的App, 連UI好像都沒真的去刻過(去年寫的東西跟UI比較無關), 因此最近利用了一些時間開始了個side project, 做side project就常常會把時間花在一些枝微末節的地方, 比如說, 為了做一個像Android那樣的Floating action button, 去找來一個現成的3rd party lib - yoavlt/LiquidFloatingActionButton , 那個像水珠一樣突出去的效果, 我還蠻愛的:

但缺點是, 後面缺一個擋住背景元件的, 以致於要去點伸上來的小按鈕容易誤按後面的元件, 因此就想自己改一個後面多一個overlay的版本, 當然也不想隨便貼一張白白的就交差, 起碼要像這樣:

這邊不是單純蓋一個深色半透明的背景而已, 還需要作一點模糊的部分

在iOS上(iOS8 之後), 作這樣的東西很簡單, 只要利用UIVisualEffectViewUIBlurEffect這兩個東西, 寫法很簡單:

    let blurEffect = UIBlurEffect(style: .Dark)
    let uiEffectView = UIVisualEffectView(effect: blurEffect)
    uiEffectView.frame = overlayView.bounds
    overlayView.addSubview(uiEffectView)

UIBlurEffect有三種樣式, Dark, Light, 和ExtraLight, 上面的範例是Dark, 蠻適合用在這地方的, 利用這個方法就可以不用自己擷取screenshot再算模糊化了



from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29fvPOb
via IFTTT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Golang] 一個簡單的Mongo db proxy

之前被Parse搞的半死, 一直很好奇它的API到Mongodb的request之間到底是怎樣的對應

要弄清楚這個其實也不難, 把Mongodb的profiler全打開去看log就好了(db.setProfilingLevel(2)), 但這也是有缺點, profiler會寫到system.profile這個collection去, 而它是固定大小, 不能無限制的放, 再加上它還要多寫入這段, 多多少少影響效能

我需要的是一個從外部來觀察的工具, 不會影響到DB本身, 並且也可以將網路本身所花費的時間也包含進去, 所以想到的是在中間插一個proxy server

在現成的工具找到一個叫MonoDB Proxy的工具, 這是用nodejs寫的, 勉強可以, 也證明了這個方法是可行的, 但這工具雖然有做到代理這部份, 但在log部分, 由於它並未解析bson, 所以詳細的內容並不好看, 所以就自己來寫一個

功能需求

  1. 支援mongodb wire protocol, 而不是只是單純的轉送資料
  2. 印出request跟response內JSON的內容
  3. 要能夠知道每個request所需要的時間(含網路)

成品

最後寫出的的成品在這: http://ift.tt/1UVnl1z

整個還蠻簡單的:

  1. wire.go 實作wire protocol
  2. proxy.go 實作從client收資料並轉寫到server端
  3. cmd/mp/main.go command line主程式的部分

使用方法

這個工具是用Go寫的, 所以使用之前需要先安裝go ##### 安裝 go get julianshen/mongoproxy/mp

這個步驟做完後, 就可以把mp這個指令裝好了, 確定 $GOPATH/bin是在你路徑內, mp這個檔也是在那邊

使用

mp --port=6001 --remote=mydb:27017 --response

其中:

  1. port是你這個proxy server的服務點
  2. remote是遠端的mongodb (host:port)
  3. Reponse是需不需要log回傳的部分

實作Wire protocol

本來覺得Wire protocol會蠻複雜的, 結果, 其實是蠻簡單的

所有的wire protocol request都會有一個標準的表頭:

struct MsgHeader {
    int32   messageLength; // total message size, including this
    int32   requestID;     // identifier for this message
    int32   responseTo;    // requestID from the original request
                           //   (used in responses from db)
    int32   opCode;        // request type - see table below
}

對應golang, 我定義成這樣: go type MsgHeader struct { MessageLength int32 // total message size, including this RequestID int32 // identifier for this message ResponseTo int32 // requestID from the original request // (used in responses from db) Opcode // request type - see table below }

因為一開始就可以讀到整個訊息長度的, 所以就蠻好解析的, wire protocol的實作我是有參考了dvara, 本來是有想拿它的code來改, 但看了一下發現它也沒完整實作wire protocol, 秉著自己也來了解一下這部份的想法, 就重頭自己刻了

dvara不同的地方是, 我用go的binary package來讀header而非自己刻一個, binary.Read的確是一個蠻好用的工具, 用底下的code就可以讀出header這個資料結構:

h := MsgHeader{}
err := binary.Read(r, binary.LittleEndian, &h)

另外, 除header外, 各request的所帶的欄位各自不同, 這部份的作法就是定好各個所需的資料結構, 用reflection的方式來讀取各相關資料:

v := reflect.ValueOf(req)
v = v.Elem()

// 根據資料結構內定義的每個欄位用相關的方法讀取
for i := 0; i < v.NumField(); i++ {
    f := v.Field(i)
    t := f.Type()

    if bytesRead == int(h.MessageLength) {
        break
    } else if bytesRead > int(h.MessageLength) {
        return nil, ErrorWrongLen
    }

    switch {
    case t == reflect.TypeOf((bson.D)(nil)):
        d, n, e := readDoc(bufferReader)

解析bson

這部份就沒再重新造輪子了, 直接用golang著名的mongodb driver mgo裡的bson lib: http://ift.tt/1UVniD7 , 這個bson lib已經寫的很不錯了, 直接拿來用即可

在這個package內, 泛用的bson資料結構有兩種: bson.Mbson.D

這兩個是不同用途的,仔細看一下M跟D的定義:

type M map[string]interface{}

type D []DocElem

如果你是要把解析出的資料用map來操作, M是蠻方便的, 一開始我也是依著之前我寫相關的東西的習慣用M, 不過這邊卻是不可以用M的, 這也是我碰到bug的地方

由於M解析出的是Map, 所以每個field的順序它並沒記住, 但偏偏在wire protocol裡, 尤其是 $cmd, 順序是重要的, 所以Unmarshal出的M再Marshal回去, 順序可能不是原本的順序了, 而這在這個proxy應用上, client寫什麼東西過來就要寫什麼到server才不至於出錯

測試和Debug

我是用Wireshark來驗證我的實作有沒問題, Wireshark預設會把到27017 port的資料解析成wire protocol的內容供閱讀, 當然也可以自己手動請它解析

其他應用

這樣的proxy應該可以不只應用在debug, 像是Parse open source的dvara, 它也是利用了proxy來做connection pooling, 應該也可以用在request routing和caching的應用上



from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1UDwOvO
via IFTTT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又再把Blog搬家了

一直把Blog當作紀錄一些事情用的地方, 想法, 或是學習過的一些東西, 雖然不是很頻繁的在寫, 不過也寫了好幾年了, 從以前到現在, 換過好幾次平台, 從自己架的wordpress, 到posterous, blogger, 一直到現在用的Tumblr, 這中間最喜歡的還是posterous, 不過它已經不存在了, 而Tumblr也用了好一陣子了, 雖然加減湊合著用好像還OK, 不過編輯上也一直不是那麼順手, 尤其是貼source code, 因此也一直想把它換掉

medium 呢? medium我還沒很有動力去搞懂它, 會在上面看一些文章沒錯, 但把Blog移到上面去, 好像也沒啥動力

考慮了好一陣子, 不過最後還是把整個Blog遷移了, 反正現在有一個自己的domain (blog.jln.co), 搬家不用改地址!

遷移之前, 想了幾個我的需求:

需求

  1. 有方便的編輯器可以用, 最好可以支援mark down, 打html有點麻煩, WYSIWYG編輯器通常效率也不高
  2. 貼code好貼, 也方便閱讀
  3. 模版好編輯, 至少我要能知道怎麼改模版
  4. 好預覽
  5. 能同步到各個social network, 至少Facebook, Twitter, 也能同步到我原本的Tumblr和blogger
  6. 要能夠友善支援Open graph和Twitter card, 對每次share的FB的醜醜文字版型實在不喜歡
  7. 好轉移, 好備份, 有版本控制更好!

解決方案

現成的blog service, 好的什麼都要錢(ghost, wordpress), 免費的大概也都被我用過了, 自己架, 又得管server, 後來想想, blog都是靜態的網頁, 也真的不需要一個很複雜的系統, 這時候就想到一個解決方案, 那就是Github

Github有一個Github pages的服務, 可以讓你host你的靜態網頁, 所以只要有一個方法可以把Blog轉成靜態網頁就可以了, 這個還蠻Geek的方式感覺就蠻適合我的

找到了幾個方法轉blog:

  1. Jekyll
  2. Octopress
  3. Hexo

Octopress是已經完結不再維護了, 所以就Jekyll和Hexo兩個在抉擇, 兩者都有蠻多的主題跟模版功能, 也有不少plugins

Hexo是台灣精品, 而且是nodekjs寫的, 語言上我比較熟, 要改比較好改,而Jekyll是Ruby寫的, 我跟Ruby很不熟, 但它跟Github pages結合緊密, 而且已經有tool可以從Tumblr移轉內容過來了, 最後我選擇了Jekyll, 選擇Jekyll的原因是

  1. Github page直接原生支援, 只要把md檔push上去後, 就會自動產生網頁(不過後來我還是先在自己電腦產生完再push, 後面再說原因)
  2. 找到一個適合的也不太難改的theme, 就懶得去翻Hexo的了, 而且找到的那個對Open graph和Twitter card的支援也不錯, 不用改太多
  3. 原生的Tumblr import tool

不過整個也花了不少個晚上修改, 又花了一個晚上才能寫完這篇紀錄 @@

安裝Jekyll

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安裝Jekyll的文章, 這邊就不說太多, 我試了兩個不同的作法:

作法 1

這是最基本的作法

  1. 先用 gem install jekyll 安裝jekyll
  2. jekyll new myblog 在myblog目錄產生一個基本的網站
  3. jekyll s 會在 localhost:4000 開啟一個服務, 這時就透過browser可以看看你的blog長怎樣了

這方法的缺點是, 套用主題時, 還得改一堆東西, 有點麻煩

作法 2
  1. 一樣先裝jekyll
  2. 找到一個人家做好的theme (我是用hpstr這個), clone下來改, 因為大部分的都已經把他用的plugin之類的都先寫好在config了, 就省不少事, 建議找theme要注意其對應的Jekyll版本, 像我裝的Jekyll是3, 所以找的是適合3的
  3. gem install bundler 安裝bundler
  4. bundle install 來安裝相關的plugins
  5. jekyll s 看結果

我後來採用的是作法2, 踩在人家的肩膀上比較快 :P

設定github pages

這部份沒什麼難度, 創建一個專案名稱叫做 你的名字.github.com , 把相關檔案放到這邊去就行了

Github pages支援兩種方式, 一種是純粹的靜態網頁, 就是把html跟其他相關檔案丟到這邊就好(master branch), 另一種方式就是Jekyll, Jekyll的部分只要把前一個動作的檔案放進來就好, 它會自己幫你產生對應的靜態網頁

不過第二種方法的缺點是因為Github pages只支援幾種Jekyll plugins, 而且不支援自訂的plugins(放在 _plugins 目錄下的), 就算你在你自己電腦裡面跑完把產生後的 _site 目錄一起放上去也是沒用的

從Tumblr匯入之前文章

這部份沒太複雜, 是透過jekyll-import

安裝jekyll-import一樣可以透過gem install來安裝, 但建議不要這樣做, 是因為他用的Tumblr API是JSONP但程式卻將它當一般JSON在解碼, 會出錯, 這部份在最新版的code有解決(害我還去追了source code), 所以抓source回來自己build比較安全

裝好之後執行:

#!/bin/sh
ruby -rubygems -e 'require "jekyll-import";
    JekyllImport::Importers::Tumblr.run({
      "url"            => "http://blog.jln.co",
      "format"         => "html", # or "md"
      "grab_images"    => true,  # whether to download images as well.
      "add_highlights" => false,  # whether to wrap code blocks (indented 4 spaces) in a Liquid "highlight" tag
      "rewrite_urls"   => false   # whether to write pages that redirect from the old Tumblr paths to the new Jekyll paths
    })'

它就會把文章抓回到 _post的目錄下

Open graph & Twitter card

如果把內容分享到Facebook或是Twitter上只有短短的文字, 不是很好看, 所以希望在這部份能夠至少加上一張圖

hpstr這個theme已經有在 ** _includes/head.html ** 寫好OG跟Twitter card相關的tag了, 圖片(og:image)的部分, 他的規則/順序是:

  1. Front matter 裡面設定的
  2. _config.xml 裡的logo設定

我希望是更自動一點, 而不是自己去設定, 所以找到一個plugin : jekyll-auto-image, 這個plugin聰明一點, 他的順序是:

  1. 內文內出現的第一張圖
  2. _config.xml 裡面設定的圖

但這樣還稍嫌單調一些, 我想要達成的是:

  1. 內文內出現的第一張圖
  2. 根據標籤選的對應的圖(比如說把我go語言相關的設成Gopher的圖片), 這樣不會每個都一樣, 比較有變化一點
  3. 預設的圖

再加上auto image裡面關於image的設定跟我用的theme有所衝突, 這就需要把原本的auto image改一下了

我新增一個rb檔, 放在 ** _plugins **目錄下, 內容如下:

require "jekyll"

module Jekyll

  class AutoImageGenerator < Generator

    def generate(site)
      @site = site

      site.pages.each do |page|
        img = get_image(page)
        page.data['image1'] = img if img
      end
      # Now do the same with posts
      site.posts.docs.each do |post|
        #puts "hola"
        #puts Jekyll::VERSION
        #puts post.class
        #puts post.inspect
        #puts post.data.inspect
        #puts "-----"      
        #puts post.output
        #puts "----"
        img = get_image(post)
        post.data['thumb'] = img if img
      end
    end # generate

    def get_image(page)

      if page.data['thumb']
        return page.data['thumb']
      end
      # convert the contents to html, and extract the first <img src="" apearance
      # I know, it's not efficient, but rather easy to implement :)

      if page.class == Jekyll::Document # for jekyll 3.0 posts & collections
        htmled = Jekyll::Renderer.new(@site, page, @site.site_payload).convert(page.content)
      else
        htmled = page.transform # for jekyll 2.x pages
      end

      img_url = htmled.match(/<img.*\ssrc=[\"\']([\S.]+)[\"\']/i)
      return img_url[1] if img_url != nil

      tags = page.data['tags']
      imagemap = @site.config['imagemap']
      if tags != nil && imagemap != nil
        tags.each do |t|
          if imagemap[t.downcase] != nil
            url = imagemap[t.downcase]

            if !url.match(/^http/)
              url = '/images/' + url
            end
            return url
          end
        end
      end

      return @site.config['logo'] if @site.config['logo'] != nil
      return nil
    end

  end # class
end # module

這版就有達到我想要的目的, 但這不代表問題解了, 反而是問題的開始, 前面有說過github只支援特定的plugins, 所以怎樣這段改過的plugin都不會被它執行到, 唯一能做的解法就是改用靜態網頁的方式

jekyll產生的靜態網頁都放在 _site 目錄下, 所以真的要進master branch只有這裡面的, 其他都不用, 所以要先在本地端用 jekyll b去產生相關的靜態網頁到 _site裡再上傳

那怎測試呢? 一開始為了測試方便我都以本地端的server做測試, 但如果要測試Facebook share的話則需要能夠讓Facebook 連過來抓取網頁來分析, 但這點在區網不是很方便, 所以就帶入了 ngrok 這個工具, 這工具就是提供給你一個外部的網址, 你在本地端跑了ngrok這程式後, 就有一個可以對應你本地端的server, 還蠻好用的

自動發布到社群網站

這當然是用ifttt囉, 因為有用到jekyll-feed這個plugin, 所以會產生一個feed.xml的檔案, 所以就利用ifttt的feed channel來設定觸發

結語

本來明明不想花太多功夫的, 結果不但花了很多功夫, 還花了一頁來紀錄這篇 orz



from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1OszPie
via IFTTT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Hey blog test

This is to test my own blog

header 1

header 2

console.log("111")

test test

Header1

Header2

Header3

GoH1, GoH2, GoH3



from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1UW76yv
via IFTTT

Hey blog test

This is to test my own blog

header 1

header 2

console.log("111")

test test

Header1

Header2

Header3

GoH1, GoH2, GoH3



from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1UW76yv
via IFTTT

test

test test



from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1S59cKL
via IFTTT

test222

sssss

wereetrereter ### ressr

test # 2 # 1

  1. 22
  2. 22
  3. 222


from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1YrkWia
via IFTTT

test from jekyll 2

12223

sress



from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1VYHC8M
via IFTTT

test from jekyll

==Test is test



from Le murmure de Julian http://ift.tt/1PtdADF
via IFTTT